安化军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371节,风雨大宋,安化军,书盟小说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本朝求贤若渴,若得大王,必然重用,以后富贵享用不尽。”
萧革道:“我在官封王爵,权力无限,又怎么能够弃国?”
说完,见冯靖眼睛一直在看自己周围的人,满眼的警惕之色。心中明白,冯靖是怕自己控制不住朔州城,这里有其他,说话不安全。道:“太尉有话直说无妨。这里都是我的亲信之人,最是信得过。”
冯靖笑道:“若是如此,我便直说无妨。
本朝韩相公和河东路庞相公,一向钦慕大王。这里有他们的两封信,在下带在身上,且请大王过目。”
说完,从身上取了两封信出来,送给了萧革。
萧革听了大喜,急忙命人取来自己观看。这些日子,一直都是与韩琦和庞籍联系,对于其他人着实有些信不过。听说有他们的信,想来这都是安排好的。
拆开信,看了内容,萧革心中大定。韩琦和庞籍说的内容差不多,都介绍已经安排了赵滋所部前来接应,请萧革安心献城就是。庞籍的信里多提了一下安排,说自己带兵已到代州,只要萧革献城,可以立即带兵来朔州。有宋朝大军支撑,不必惧怕耶律洪基。
把信放下,萧革对冯靖拱手:“原来你们围城,是韩、庞二位相公安排好的么?”
冯靖道:“回大王,确实是相公安排好的。代州有雁门关阻拦,庞相公前来不易,是以命我们从偏头寨出发,早来朔州。只要大王献城,我们扫荡周边,庞相公就可以从代州来。”
“最好,最好如此!”萧革听了大喜。“太尉用过饭没有?且用些酒饭,此事从容准备!”
冯靖拱手:“大王,大军在城外,诸多不便。不如早早开了城门,迎赵太尉入城,大家欢饮可好?”
萧革一时有些犹豫。一开城门,以前的一切便就去休,自己从此入了宋人之手。虽然现在实际已经没有退路,萧革还是留恋这有权有势的时光,能拖一刻总是好的。
想了又想,萧革心一横,道:“太尉如此,也是对的。这城里人马,都是我的心腹手下,这便让他们开城!太尉与我一起,去迎城外的赵太尉!”
冯靖听了大喜,急忙起身道谢。此战如此结束,实在是再好不过。宋军虽不怕打仗,可这仗最好还是不打。能够不战而下坚城,结束了战事,就是最大的军功。
第章 大包围圈
枢密院里,杜中宵正在仔细考虑后续的军改安排。富弼急急进来,举着一封公文道:“太尉,萧革开城归降,赵滋已下朔州!”
杜中宵起身,接过公文看了,点头道:“萧革已无去处,只能归降。此事虽然知道如此,一日没有取朔州,就终有些担心。攻下城池最好,安排各军,准备与洪基作战吧。”
富弼道:“太尉以为,耶律洪基会带兵南下,与本朝交战?”
杜中宵道:“新统一契丹,不与本朝战上一场,耶律洪基总会甘心?不打不相识,总要打过,他才会老老实实。打了五年,契丹已经支撑不起与本朝长期作战,短时间总是可以的。”
说完,命士卒把代州一带的地图取来,铺在桌上。
看着地图,杜中宵道:“本朝对外的情报实在是过于疏漏了。这幅地图,还是我在河曲路的时候派人绘制的,过了这么多年,还是原样子,没有详细多少。”
说完,命士卒去请田况、张昇和曾公亮,一起商量朔州战事。
不一刻,三人到来,看杜中宵和富弼趴在桌上,正在详细研究地图。田况道:“杜太尉到底是前线打过仗的人,以前枢密院里,哪里有战时看地图的习惯?众大臣只知道大致地理,古书记载,可不会详细研究地图。不知地理,怎么打仗?”
杜中宵直起身笑道:“太尉说的不错,不知地理,怎么指挥作战?以前的地图,只有大略方位,道路远近,甚不详细。真正指挥作战,其实用处不大。将领不亲自查勘,其实只有个大概。我们以后作战可不是那个样子了,都要地图,依照地图,做出作战计划。”
说完,请了那几个人到了桌子旁边,指着地图道:“雁门关向为天险,自古以来就是用兵之地。朔州这里,史上第一次留名,大约就是马邑之谋吧。赵滋占朔州,贾逵带兵去占马邑,想来不会有什么意外之事。耶律洪基南下,应该就是在马邑县城,两军作战。”
田况道:“马邑小县,不如放弃,让契丹兵到朔州城下来。依托朔州坚城,契丹必然无作为。”
杜中宵摇了摇头:“赵滋五万大军,贾逵三万多人,再是坚城,也放不下这么多军队。只是坚守朔州城,只要万把人就足够了。这一次我们八万多人,还有刘几五万人在山中,威胁契丹的后路,应该在马邑好好战上一场,让他们长长记性。”
田况道:“耶律洪基统四十万大军攻重元,纵然不会带全部兵马南下,最少也要有二三十万人。赵滋和贾逵一共八万余人,是不是他们对手?”
杜中宵道:“太尉,为何我们一路兵马,是设定为五万人?因为依现在兵器、军制和作战方式,五万就是极限,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